1978年底,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,中央下达了重要指示,决定将解放战争时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搬上银幕。这一拍摄计划被列为重要文化项目,很快进入筹备阶段。三大战役作为新中国成立的关键历史节点,其影像化呈现工作正式启动,成为当时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。
尽管历史资料相当齐全,各部门也都积极配合,但编剧团队还是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——如何处理好林彪这个人物。这个问题让创作工作一度陷入僵局,大家都觉得特别难办。说白了,林彪这个人物的处理方式直接关系到整个剧本的质量,但同时又不能违背历史事实,这让编剧们很是头疼。
在《大决战》这部影片的筹备过程中,林彪无疑是个关键角色,毕竟他亲自指挥了辽沈和平津两场重大战役。但到了五十年代,由于种种历史因素,关于三大战役的电影项目迟迟未能启动,这让整个团队都感到十分棘手。
“要不咱们在拍林彪那段时,简单提一下就行。”
“要不干脆把他塑造成一个坏蛋角色?”
面对这个让人头疼的难题,大家都没辙了。谁也想不出好办法,只能干瞪眼。这情况真是让人抓耳挠腮,所有人都被难住了。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手,还是头脑灵活的年轻人,这会儿都拿不出主意。这种束手无策的感觉,让在场的人都很无奈。问题就摆在眼前,可就是找不到突破口。每个人都在绞尽脑汁,可依然毫无进展。这种局面,真是让人既着急又无力。
没过多久,杨尚昆就听说了这件事。
面对大家提出的疑问,杨尚昆会怎么回应?这个问题又该怎么处理?
1949年,随着辽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落幕,新中国面临的两种前途之争终于画上了句号。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较量,最终以人民的胜利告终,为新中国的诞生铺平了道路。
这段历史是中国发展历程中不可磨灭的重要篇章。自1950年代以来,国内各大电影制作机构及创作者们都怀着强烈的使命感,想要用镜头记录下新中国成立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。对电影人来说,能够参与这样的创作,不仅是艺术追求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。他们深知,用影像记录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,既是对革命先辈的致敬,也是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见证。
可是接下来的二十年里,各种杂七杂八的事儿接踵而至,导致这部片子迟迟没能拍出来。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,都成了阻碍,让项目一拖再拖,始终没能落地。这期间,制作计划被一次次打断,上映日期也变得遥遥无期。虽然大家都很期待,但现实总是让人无奈,就这么一拖就是二十年。
有位将军出国访问时,遇到一位美国人的提问:“淮海战役那会儿,你们共产党怎么用60万人的队伍,打败了装备美式武器的国民党80万大军?这种几乎不可能的战争奇迹,你们是怎么做到的?”
1985年,胡耀邦在回顾新中国成立这一重要时刻时强调:"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,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,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。那一年,在党的带领下,中国实现了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跨越,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。记录和讲述这段历史,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。"
12月末,胡耀邦亲自在文件上批示,建议让总政文化部的同志过目一下。
杨尚昆对胡耀邦的提议表示认同,他完全站在了胡耀邦这一边。
在中央的指示下,《大决战》这部电影终于确定要拍了,而且很快就要上映了。这个项目之前一直没动静,现在终于有了明确的安排。中央一发声,整个制作流程就迅速推进,各项工作都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。可以说,这部电影的上映计划已经正式敲定,接下来就等着看它在大银幕上呈现了。
拍好这部反映人民用小推车推动胜利的史诗大片,对党中央来说是个重要课题。怎么拍、用什么情感来拍,成了领导层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。毕竟这是展现人民群众在历史关键时刻发挥巨大作用的重要作品,必须慎重对待。创作团队得准确把握主题,既要展现历史的厚重感,又要让观众感受到人民力量的伟大。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,更是对人民群众历史功绩的致敬,所以拍摄手法和情感表达都需要精心设计。
于是,中央军委把目光投向了八一电影制片厂。这家厂子可不简单,早在建国初期就拍出了经典战争片《南征北战》,在军旅题材电影方面经验丰富,完全符合军委的要求。选他们来负责这个任务,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。毕竟八一厂在军事题材影片创作上有着深厚的积淀,交给他们来做再合适不过了。
作为三大战役的亲历者,杨尚昆对那段历史有着深刻的体会。他曾三次召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主要负责人,在剧本创作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。基于自身对历史的全面掌握,他向制片厂工作人员详细讲述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。杨尚昆不仅强调要真实还原历史,还特别指出要注重细节刻画,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。他希望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,让更多人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。
这段历史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意义重大,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影响深远。杨尚昆多次强调,要拍好这样一部宏大的历史题材作品,关键得有个“好本子”。没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做支撑,没有扎实的基础,不对每个细节深思熟虑,拍出来的东西就站不住脚。
1986年,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领导们牢记杨尚昆的嘱托,为打造这部具有特殊意义的影片,特别组建了一个剧本创作团队。他们深知这次任务的重要性,专门抽调精兵强将,投入到了剧本的创作工作中。
项目启动后,创作团队做的头等大事,就是请来了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的专家,给全体创作和摄影人员做培训。他们安排了一整套课程,从历史背景到具体战役,专家们深入浅出地讲解,确保每个参与项目的人都能掌握必要的军事知识。这种专业培训为后续的创作和拍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,让整个团队在历史还原和细节把控上更有底气。
在长达三年的剧本创作过程中,编剧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史料研究,全面掌握了历史战场的真实情况。为了确保人物和情节的准确性,他们还广泛征求了各方专家的建议。通过反复推敲和修改,团队最终完成了剧本的撰写工作。这种严谨的态度和对细节的把握,为剧本的真实性和艺术性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为了让剧本更加真实可信,创作团队亲自跑了一趟三大战役的旧址。他们深入实地,仔细考察了当年的战场环境,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准确还原历史。这样一来,剧本不仅有了扎实的史实基础,还能让观众感受到那段历史的真实氛围。这种严谨的态度,让整个创作过程更加贴近历史,也让最终的作品更有说服力。
1988年,创作团队在全国政协的支持下,成功邀请了几位曾亲身参与那场战役的国民党高级将领,如郑洞国、黄维等老先生。他们不仅详细讲述了那段历史,还提供了宝贵的建议。
尽管大家已经做了非常细致的准备,可一谈到林彪,大家还是觉得特别棘手。这事儿真不好办,谁都没辙。
林彪在新中国十大元帅中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。提起他,人们总会联想到许多复杂的历史事件。作为开国元勋之一,他曾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,但后期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。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,从功勋卓著的军事家到后来的结局,给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林彪的经历不仅是他个人的传奇,更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缩影,折射出时代变迁中的种种矛盾与冲突。
不过,三大战役里有两场和林彪密不可分,这就让大伙儿犯了难:林彪这个人该怎么写?写他哪些事?这问题让所有人都觉得特别头疼。说白了,就是林彪在其中的角色太重要了,写多了不合适,写少了也不行,真是让人左右为难。
塑造这个角色的形象,让整个创作团队都犯了难,不知从何入手。大家都为如何刻画这个人物而绞尽脑汁,想不出好的办法。这个难题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坎,怎么也迈不过去。团队成员们都在琢磨,到底该怎么去描绘这个角色,但始终找不到突破口。这个问题就像一块难啃的硬骨头,让大家一筹莫展。
当得知八一电影制片厂在为如何塑造林彪形象而犯难时,曾在四野担任作战处处长的苏静特意赶到制片厂,找到了两位主要导演杨光远和王军。
如何评价林彪,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事,更牵涉到第四野战军全体官兵的士气。林彪作为四野的统帅,他的历史定位直接影响到这支百万大军的集体荣誉。我们必须慎重对待这个问题,因为它关系到广大将士的军心稳定。四野在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,而林彪作为其主要领导人,他的功过是非自然与整个部队密不可分。因此,在讨论林彪时,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一历史背景,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。
大家听完,都意识到这事儿挺复杂的。
其实这个问题咱们早就碰到过,就在编《辽沈决战》那会儿。当时就为这事儿犯过难,琢磨着该怎么处理才合适。
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关于历史人物形象该如何看待,陈云给出了明确的态度。他说得很直白:"四野"这个部队就是"四野",林彪这个人就是林彪,该肯定的地方就得肯定,用不着全盘否定。这番话表明,看待历史人物要实事求是,既不能因为某些错误就全盘抹杀,也不能因为某些贡献就一味吹捧。关键是要把人和事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,该肯定的肯定,该否定的否定,不能搞一刀切。这种观点既坚持了原则,又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,对正确处理历史人物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
尽管前面已经有了类似的例子,大家心里还是没底。毕竟以前从没见过林彪被塑造成正面角色,要是他们这么干,等于是在开先例。对于这个尺度该怎么把握,谁都没个准数。说白了,大家都觉得这事儿挺棘手的,因为从来没这么干过,心里没谱。说白了,就是没人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个敏感话题,都怕一不小心就踩了红线。
杨尚昆的一席话,给林彪的影视形象开了绿灯,这让创作团队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。他们之前一直担心林彪的角色处理会惹来麻烦,现在总算可以放心大胆地创作了。这番话就像给剧组吃了颗定心丸,让他们不用再为这个问题提心吊胆。创作组顿时觉得轻松不少,终于可以专注于作品本身,不用再为政治因素发愁了。
剧组为了挑出能演林彪的人,和其他主要角色一样,采取了全国公开招募的办法。想演的人都可以来报名,没有限制。这种方式让更多演员有机会参与,也给剧组更多选择。整个选角过程公开透明,大家凭实力竞争。
因为角色特别关键,八一厂的导演们反复挑选,从30个候选人中最终确定了马绍信。
一部剧能不能火,剧本和演员都是关键。为了还原那段惊天动地的历史,大家可真是拼了老命。每个人都铆足了劲,想方设法要把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演活。从剧本打磨到演员揣摩角色,每个环节都不敢马虎。毕竟,这段历史太重要了,谁都不想搞砸。大家心里都清楚,只有把每个细节做到位,才能让观众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震撼。所以,从导演到演员,再到幕后工作人员,都拿出了十二分的认真劲儿,就为了把这段历史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。
那时候正是战争年代,连续多年的战火让大家都吃尽了苦头。周总理、毛主席还有朱老总,他们几个也都瘦得不行。长期打仗,条件艰苦,营养跟不上,再加上操劳过度,几位领导人个个都显得特别消瘦。那会儿的日子,真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,连他们这样的伟人也熬得皮包骨头了。
为了塑造角色,很多演员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。他们常常为了减肥,饿得半夜都睡不着。像古月这样的演员,就经常饿着肚子,半夜爬起来下棋打发时间。
那时候,古月和卢奇这些演员,因为要减重,看起来老了不少。可就算这样,他们也没抱怨过一句。
古月当时还挺自信地说:"拍大决战那会儿,我这种状态正好能还原当时的历史形象。"他觉得自己那会儿的形象特别符合剧情需要,认为这是塑造角色的最佳状态。说白了,他就是觉得自己的样子和那个年代的人物特征很搭,演起来更有感觉。
马绍信刚拿到林彪这个角色时,心里直打鼓。为了把这个人物演活,他可是下了大功夫。他翻遍了各种资料,还特意去找那些当年跟林彪打过交道的老前辈取经,就为了能更准确地把握这个角色的精髓。
马绍信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的资料,总让他感觉有些不对劲。在他看来,仅仅依靠这些零散的信息拼凑出的林彪形象,真的能准确反映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吗?他始终觉得,现有的描述似乎还缺少了某些关键要素,无法完整地还原这位历史人物的全貌。这让马绍信不禁怀疑,我们是否真的了解那个时代的林彪?这种疑虑一直萦绕在他心头,挥之不去。
镜头一开,马绍信就慌了神,整个人跟被捆住似的,手脚都不听使唤。他既想表现得好,又怕搞砸,心里七上八下的,根本找不到状态。
很多老一辈都认为“林彪这个角色很难驾驭”,究竟难在哪里?
林豆豆曾经提到,林彪的性格特点是情绪很少外露。他平时话不多,一天下来也说不几句。更别提开玩笑了,他这辈子就没怎么跟人逗过乐子。这种性格让他显得特别严肃,不太容易亲近。
林彪这个人,平时没啥别的爱好,就喜欢嚼嚼黄豆。书里头描写他的时候,老用“凝视”、“沉思”这种词。可要真这么演,那林彪这个角色肯定就没什么意思了,活像个没魂儿的木头人。
怎么才能把这个传奇人物演得活灵活现?面对有限的信息,怎么让角色生动起来?这些问题让马绍信反复思考。他一直在琢磨,怎么用仅有的素材,把这个人物塑造得真实可信。马绍信不断推敲,试图找到最合适的表演方式,让这个角色在观众面前鲜活起来。
接下来的日子里,马绍信和导演一起琢磨起了吃黄豆的门道。他们仔细研究了在不同情境下,林彪的情绪和心态会怎样影响他吃黄豆的方式,以及如何让这些细节看起来更真实、更有生活味儿。经过这番探讨,马绍信逐渐找到了饰演角色的感觉。
就连当年亲身经历这段往事的东野后勤部政委陈沂,在看了马绍信饰演的林彪后,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,连连称赞。
“真像,简直一模一样,这不就是林彪。”
除了演员们的辛勤付出,中央的支持也为《大决战》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奠定了基础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,为这部作品的诞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。从政策支持到资源调配,中央的关怀贯穿了整个创作过程,确保了影片的高水准制作。这种全方位的支持,不仅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,也增强了其历史厚重感。可以说,正是中央的鼎力相助,让《大决战》在众多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,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不朽之作。
1989年1月,杨尚昆在一次讲话中,用诚挚的语气激励大家,希望大家能把电影拍得更好。他反复强调:“你们是未来的希望,真的拜托你们了,一定要加油!”
筹备工作正式启动,标志着《大决战》这部史诗巨制的拍摄正式拉开帷幕。
虽然三大战役持续了142天,但要把这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浓缩成一部电影的时长,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。用短短几小时来展现这么长的时间跨度,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定的。
为了真实再现历史画面,制作团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,跨越了13个省份,走过了50多座城市。他们不辞辛劳,实地取景,力求让每个镜头都经得起推敲。从南到北,从东到西,剧组几乎把中国地图都跑了个遍。这样的大规模取景,不仅展现了剧组的用心,也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发生的真实环境。每一处外景地的选择都经过精心考量,确保场景的还原度和视觉冲击力。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,让整部剧的制作水准上了一个台阶。
为了拍摄这部电影,剧组不仅投入了大量重型武器,包括坦克、飞机和大炮,还特别精打细算地使用了160吨TNT炸药和超过170万发空炮弹。这些物资都是剧组严格控制成本,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关键处的结果。
为了生动展现抗战先辈们的顽强精神,这次演出动员了全国5个军区、25个军级单位以及33个独立师团的力量,共计有13万多名现役军人参与其中。更令人震撼的是,整个活动的参与规模达到了345万人次,创下了历史新高。
为了这次拍摄,剧组可真是拼了,从大处到小处,样样都抓得特别紧。全国上下也都拧成一股绳,全力支持。可以说,整个团队在细节上花的心思,真是没谁了。
战火纷飞的战场上,负责送饭的老班长挑着担子来到前线。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如刀绞——阵地上一片死寂,英勇的战士们已经全部牺牲。望着空无一人的战壕,他泪流满面,颤抖着声音喊道:"战友们,该吃饭了......"
这些细腻的描写,总能触动每个人的内心。
为了展现毛主席带领部队走出困境、迈向胜利的历史性时刻,摄制组特意选取了大地复苏、万物更新的场景作为背景。这个关键镜头的拍摄地点选在黄河岸边,但为了捕捉到最理想的画面效果,团队整整守候了两年。他们等待的不仅是合适的季节,更是要等到自然景观与历史氛围完美契合的那一刻,以此来象征我军从低谷走向胜利的转折点。
这部革命战争题材的大片之所以能拍出来,完全靠的是全国人民齐心协力。大家都出钱出力,才让这部反映历史的电影最终得以完成。说白了,这就是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,共同打造出来的一部反映革命战争时期的大制作。要不是全国人民一条心,这种规模的历史题材电影根本不可能拍得出来。可以说,这部电影从筹备到拍摄,都是靠全国人民共同支持才搞定的。
1991年8月1日,《大决战》在人民大会堂首次公映,立刻赢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。这部电影的首映式不仅吸引了众多影迷,还得到了评论界的高度赞誉。影片的精彩呈现和深刻内涵,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。这次首映不仅是对电影本身的一次成功展示,也是对导演和演员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。观众们的热烈掌声和积极评价,充分证明了《大决战》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。这部电影的成功首映,为后续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邓小平对这部影片赞不绝口,他说:"这部片子拍得真不错,我年年都看。"
经过好几年的细致雕琢,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深有体会。大家伙儿齐心协力,一点一滴地积累,这份用心让每个人都收获满满。说白了,就是一群人扎扎实实地干了几年,谁干谁知道,那感觉,绝对深刻。
看完电影后,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和女儿都赞不绝口。卓琳说,她和邓小平一起生活了几十年,但看到银幕上的邓小平时,还是被演员的表演打动了。她甚至差点没认出来,因为演员把邓小平演得太像了。
杨尚昆跟林彪以前可是并肩作战的老战友。有一次,他在会见《大决战》剧组的演员时,特别着急地问了好几次:"林彪在哪儿?林彪在哪儿?"看得出来,他对这位昔日的同袍还是挺关心的。
杨尚昆在握住马绍信的手时,手明显颤抖了好几下。
林豆豆曾表示,马绍信饰演的林彪形象更接近她堂叔,而非她父亲本人。然而,马绍信在塑造林彪这一角色时展现出的独特气质,却赢得了广泛赞誉,被认为将林彪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观众普遍认为,马绍信虽然在外形上有所差异,但他通过精湛的演技,成功捕捉到了林彪内在的神韵,让人印象深刻。
马绍信后来回忆那会儿的情形时说:“我记得特别清楚,杨尚昆的眼神里藏着好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。”
正是因为剧组上下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,《大决战》才能成为一部至今无人能出其右的史诗巨作。每个环节都追求极致,从剧本打磨到场景还原,从演员表演到后期制作,都倾注了全部心血。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,让这部作品在影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即便过了这么多年,依然没有哪部作品能撼动它的地位。可以说,《大决战》的成功不是偶然,而是整个团队精益求精的必然结果。它之所以能成为经典,正是因为创作者们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曾懈怠。
盛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